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建築城鄉與社會實踐
Architecture, Urban-rural Studies and Social Practice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建築設計學分學程  
授課教師
慕思勉 
課號
BP7230 
課程識別碼
544 M496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公館101 
備註
與陳育貞合授
總人數上限:25人
外系人數限制:12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主要探討實質環境之規劃設計實務工作,關乎規劃設計師的角色、規劃設計的過程與方法、與社會/社區/居民/使用者的關係、以及規劃設計圖文與報告書的生產、實質空間的營造等課題。「規劃設計」是為改變現況、想像未來的環境品質而研擬計畫,掌握真實的地方處境與生活、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、釐清什麼是關鍵問題與現實條件、誰受到計畫影響或受惠、如何解決問題、如何決策與產出最適方案等皆是過程中必要的發問,規劃設計者即在各種力量作用中,尋找最適方案的路徑及落實執行的方案。

1990年代面對民主化與環境改革的社會期待,出現參與式設計、對話式設計、社區建築、社會建築等新的專業實踐理念,重新定義專業者角色,強調規劃設計過程的民眾參與。本課程以不同尺度、議題的實務計畫為討論對象(主要為1990年成立之「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」之實踐經驗),檢視歷史變遷下的專業論述、參與式設計的社會想像與方法,並分為土地、文化資產、社區、建築等四個單元,每一單元以3-4個案例組成,以個案研討方式檢視計畫脈絡、規劃課題、方法與過程、成果、反思等面向。修課同學針對這些個案或議題進行課前閱讀、課堂發問與討論;並就這些案例或相關案例進行現況調查與評估,追蹤發現新的課題;或透過與其他個案的比較研究,探討規劃設計更好的作法。 

課程目標
1. 關注人與地方的關係。
2. 認識規劃設計的作用。
3. 集體創意的過程與方法。
4. 空間改善計畫的書寫(模式語言)。 
課程要求
課堂進行方式採老師講演2小時,課題討論1小時。
1. 修課同學必須選擇2個主題或案例,於課堂前閱讀指定資料,並於課堂發表課題、心得等(約1頁A4),引導同學討論。
2. 課堂鼓勵同學積極發言、參與討論。
3. 期末以選擇之其一案例或主題完成課堂報告與書面報告(規劃設計方法的經驗研究、個案比較研究、建築的使用後評估/空間計畫的模式語言再書寫、關鍵文獻的評述等),約3000-5000字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3小時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編(2023)。變革:反思臺大城鄉基金會30年輯。臺北市: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
其他待補
 
參考書目
小野田泰明(2018) Pre-design的思想:實踐建築計畫的11個條件。台北:五南
Alexander, Ishikawa, S., & Silverstein, M. (1977). A pattern language : towns, buildings, construction / Christopher Alexander, Sara Ishikawa, Murray Silverstein, with Max Jacobson, Ingrid Fiksdahl-King, Shlomo Angel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(模式語言)
Alexander, Neis, H., & Alexander, M. M. (2012). The battle for the life and beauty of the earth : a struggle between two world-systems / Christopher Alexander with Hansjoachim Neis, Maggie Moore Alexander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Franck, K.A. & Howard, Sommaruga, T.V. (2010). Design through dialogue: a guide for clients and architects / Karen A. Franck, Teresa von Sommaruga Howard. Wiley
Pena, Allen, D. J., Hester, R. T., Hou, J., Lawson, L. L., & McNally, M. J. (2017). Design as Democracy : Techniques for collective creativity / edited by David de la Pena, Diane Jones Allen, Randolph T. Hester, Jeffrey Hou, Laura L. Lawson, Marcia J. McNally. Island Press/Center for Resource Economics. https://doi.org/10.5822/978-1-61091-848-0
Lynch, Kevin & Hack, G. (1984). Site planning / Kevin Lynch, Gary Hack. (3rd ed.). MIT Press. (敷地計畫)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提問與討論 
30% 
選擇課程中任兩個案例,課前閱讀指定資料、資料蒐集等,於課堂報告心得與提問 
2. 
課堂研討 
10% 
課堂鼓勵同學發言、參與討論 
3. 
期末報告 
60% 
以選擇之案例或主題完成課堂報告與書面報告(約3000字、不超過5000字)。(內容為規劃設計方法的經驗研究、個案比較研究、建築的使用後評估/空間計畫的模式語言再書寫、關鍵文獻的評述等)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作業繳交方式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3  參與作為方法:社會變遷、規劃設計論述與專業者角色 
第2週
3/01  單元一 土地:土地價值與使用由誰決定?
1. 竹北璞玉計畫
都市開發、在地文化與生態、創新土地利用 
第3週
3/08  2. 雲嘉南濱海地區
產業發展、生態保育、生態旅遊 
第4週
3/15  3. 北泰雅原住民族
地方知識、土地正義、特定區域計畫 
第5週
3/22  單元二 文化資產:活的保存可行嗎?
1. 台北寶藏巖
都市聚落保存、自力營造、藝術村 
第6週
3/29  2. 台北蟾蜍山
都市聚落保存、文化景觀、生態環境 
第7週
4/05  放假 
第8週
4/12  3. 屏東好茶部落
部落遷徙、石板屋營造文化、家的意義 
第9週
4/19  單元三 社區:「營造」什麼?

1. 宜蘭大二結王公廟
舊廟與新廟、集體行動、連結地方 
第10週
4/26  2. 宜蘭思源機堡
廢棄建築、歷史記憶、活化利用 
第11週
5/03  3. 宜蘭後埤社區
蒼涼地景、社區浮現、築夢家園

單元四 建築:建築類型、模式語言、使用者
1. 表演
宜蘭演藝廳、三面式舞台、地方文化 
第12週
5/10  劉可強老師:專業實踐與社會參與 
第13週
5/17  2. 展示
蘭陽博物館、人權博物館 
第14週
5/24  3. 災後重建
社區生活、文化產業、公共設施
4. 居住
龍井紀宅、台北公共住宅、社區公共空間 
第15週
5/31  期末課堂報告一 
第16週
6/7  期末課堂報告二